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全球视野艺术丛书 互联网艺术
作者:     格林   来源: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互联网络   应用   艺术美学  
描述: 这是一次艺术家以某种激进方式拥抱互联网并重新定义艺术传统的最令人兴奋的探索当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作为一种全球大规模通信网络涌现之际,艺术家即刻敏锐而兴奋地认识到用它来进行锐意创新的各种可能性。这部具有开创性的著作把许多不同的形式以及工具和设备当作创建互联网艺术来运用,与此同时深入探讨这些作品更为宽泛的文化语境和历史重要价值。《互联网艺术》涵盖模糊艺术与设计、产品开发、政治行动(激进)主义以及沟通交流之间边界的电子邮件艺术、网站、艺术家设计的软件和项目,从而揭示了艺术家究竟如何利用在线技术致力于艺术史
新媒体艺术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
作者: 马晓翔   来源: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艺术   多媒体技术   研究   应用  
描述: 本书首先阐述了“范式”的概念与新媒体艺术研究方法、问题领域、理论标准……
就是要整理艺术
作者:   瑞士   威尔利   来源: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室内布置   绘画   应用  
描述: 本书为艺术类图书。天才设计师乌尔苏斯·威尔利对数十部国际知名画家的作品进行了疯狂的整理。经他整理之后,这些艺术作品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效果呢?一起来欣赏这些不可思议的整理吧,顺便也整理一下自己的想象力!
当代数码艺术
作者: 高名潞   陈小文   来源: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设计   艺术   数字技术   应用  
描述: 本书是介绍西方最新数码电影、图像及艺术作品的精选集,兼具批评、理论和历史的色彩。这些文章高名潞和陈小文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版的多部重要英文数码理论文章中遴选而来。
新媒体艺术
作者:     拉什   来源: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艺术   多媒体技术   研究   应用  
描述: 自20世纪中期开始,所有的新材料都引入了艺术。本书将探讨表演艺术、录像艺术、录像装置和数字艺术的主流发展趋势,包括摄影手法、虚拟现实等一些互动形式。采用新媒体的艺术家把自身看作是媒体改革的一部分。他们为各种技术的可行性而兴奋。与那些追求技术商业化的人群不同,这些艺术家寻求的是个性表达而非作品的商业价值。
漂浮的心象 精神障碍患者原生艺术研究
作者: 黄灿   来源: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精神疗法   艺术   研究   应用  
描述: 本书从精神病人所创作的“原生艺术”出发,多层次、多向度、多学科地对原生艺术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深入地研究。作者以十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缜密清晰的思路对原生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和理论框架。
大学生艺术修养拓展丛书 媒介艺术欣赏
作者: 许婷   来源: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多媒体   设计   艺术   应用  
描述: 全书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媒介艺术总述、传统媒介艺术、其他媒介艺术、综合媒介艺术、新媒介艺术、互动媒介艺术。
高校艺术研究论著丛刊 数字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敏   胡少杰   黄春蓉   来源: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设计   艺术   数字技术   应用  
描述: 本书对数字艺术的基础理论、数字艺术设计的要素、数字艺术设计所运用的技术及数字艺术专题设计实践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可分为四大部分内容。
少儿期刊数字艺术设计
作者: 李宏   来源: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设计   期刊   数字技术   应用  
描述: 本书共分为概要、少儿期刊的封面设计、少儿期刊的目录设计、童话与故事类栏目的设计、文学习作类栏目的设计、科学纪实栏目的设计、综合休闲在栏目的设计等。
当代新媒体艺术特征
作者: 金江波   来源: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艺术   多媒体技术   教材   应用  
描述: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 它是融合时代和社会的综合性艺术, 是当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方式与哲学、生活美学、物理力学、化学、生物学、光学、数码科技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本书从新媒体艺术的欣赏方式、传授模式、创作目的、艺术媒介及空间与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展开全面的论述。详解新媒体艺术特征的开放、体验、虚拟、超时空等个性要素, 将艺术带入了与公共对话的领域, 使受众的个性体验在公共性的基石下拓展了更大的自由文化空间。它既赋予了个体不同的体验感受, 亦重构了公众的知觉经验与时空观念
< 1 2
Rss订阅